乌克兰最近“玩穿了”一招。明明自己到中国借了15亿美元,如今不但装聋作哑,还想着直接赖账。一出手就是上百亿元人民币,乌克兰官员说得直白,“干脆暂停偿还,还要找中国商量,能不能把利息和本金都‘打个折’。”这不是跟银行玩碰瓷,这就是拿国际信用往地上摔。
谁能想到,俄乌战争的这场大火,眼看着要把中国的“钱袋子”烧穿一个窟窿。15亿美元,这可不是小钱。别说普通借贷国,就算富得流油的国家,拖欠中国钱,这也说不过去。但乌克兰硬是这么干了。理由很简单,现在它已经顾不过来了,自己地都快守不住,哪还有心思讲规矩?
别小看这笔钱,它背后牵出的是一笔老账。时间倒回2012年。那会乌克兰自己找上门,急吼吼问中国进出口银行借15亿美元。理由也挺正当,说要大力发展农业,买点现代化设备,顺便搞搞能源开发。乌克兰身上的农业天赋,按理说不该被浪费——黑土地一望无际,素有“欧洲粮仓”之称。
可到了还钱的时候,乌克兰一转脸就抠门得厉害。说好用货物抵债,粮食还是拿去了瑞士、埃及,给中国的农产品只剩十八万吨,连承诺的一个零头都不到。至2025年,乌克兰勉强还了些本息,可总共竟然只还了不到1亿美元。剩下的拖着不还,时间一长,利滚利,如今这摊账已经到了16亿美元。
问题来了,如果不是俄乌战争,乌克兰也未必厚着脸皮赖账。自从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开打,乌克兰人的算盘就变了。钱必须先留着保命,眼下就是拿着中国的钱先过个难关再说。官员们干脆点:要么先延期到2030年再还,要么直接砍掉一部分利息和本金,方法自己定。
讲道理,中国可不是吃素的。早在2014年,觉察乌克兰有赖账苗头时,就已经跑到英国伦敦高等法院把乌克兰告了一状。这事拖到今天,连传票都很难送达对方。俄乌冲突还在烧,乌克兰甚至连自己的政权存不存在,明天都说不准。这顿操作下来,乌克兰直接掀桌子,断了和中国讲信用的念头。
更扎心的是,乌克兰把自己的一屁股债玩出了新花样。不但把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拖着不还,还故意把涉及中企马达西奇的45亿美元索赔,也和“欠中国钱”捆在一块。一句“不可抗力”,仿佛要一笔勾销。
我们要问一句,“不还钱,你打算用什么抵?”乌克兰的资源本以为不少,黑土地、矿产、粮食,一一列出来,可真到要拿出来抵债时才发现,黑土地带不走,矿产资源也不是自己的了。
俄乌战争一打,乌克兰把地下资源统统押给了美国和西方。这不是耸人听闻。没有美国和欧洲的军援早就撑不住,借钱的时候,什么条件都得答应。“打包抵押”四个字,说白了就是美国优先,谁来收割矿产资源一目了然。
那么粮食呢?表面上乌克兰每年还产上千万吨粮食,号称“欧洲粮仓”当之无愧。可现在欧洲人哪会放过?优先供应西欧大国,自己老百姓都要靠救济才能勉强糊口。中国这边,能分多少?几乎没有。乌克兰的工业,眼下基本废掉,连能卖点零碎都剩不下。
但中国又不能什么都不做,只能继续争取通过法律渠道、外交途径要求还钱。即便乌克兰政府玩赖账套路,也不等于谁都不怕。道理很简单,在全球化的体系里,赖账这套,有一天迟早要还清,信用一旦破产,后果一点不比战场输给普京轻。
其实从本质上看,这场赖账风波,折射的是乌克兰目前的困境与绝望,更是国际博弈下弱国无奈的生存手法。钱是真没了,底子早被抽干,想赖一天是一天。可别忘了,世界不是白纸黑字那么简单。今天中国被赖账,明天欧洲、国际金融机构照样可能中招。谁愿意以后再借钱给乌克兰?
事情发展到今天,无论中国怎么追账,乌克兰都难结清这16亿美元的烂账。粮食没了,矿产被美国拿了,黑土地只能留在原地,拿什么还?到最后,很有可能乌克兰自己都不记得这笔贷款是怎么欠下的。
这就像有人老是拿“不可抗力”说事,可“不可抗力”只能糊弄一次,不能当成常态。信任这种东西,一旦摔碎了,捡不起来。乌克兰今天赖中国的钱,明天自然会有人赖到乌克兰头上,恶性循环。
其实全球局势复杂到这个地步,各国都看得明白:哪有白吃午餐?所谓的小手段,无非是权宜之计。中国能做什么?继续追债,坚决依法维权,严守国际金融游戏规则。失信一次可以原谅,习惯性赖账,迟早自食其果。
世界上最难还的账,往往不是钱,而是信用。最后这场账,恐怕还得乌克兰自己买单。希望接下来,别再有人认为这套赖账把戏是什么新鲜技俩。用信用换真金白银,总有被清算的那一天。
股票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