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当罕见病遇上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境,当人工智能面临临床复杂多变的现实挑战,疾病诊疗正在经历怎样的变革与突破?
整理:龙蕾
审核专家:罗素新教授
在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罗素新教授分享了三个关键领域的创新实践: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基层医院肥厚型(HCM)诊疗中的适应性改造、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在心源性休克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探索,以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药物联合治疗策略的最新指南推荐。
这三个议题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共同展现了心血管疾病诊疗从基层医疗机构到高级医学中心、从传统经验医学到现代精准医疗的完整发展路径。本文将深入解析罗教授团队的创新成果,为临床提供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诊疗指导。
MDT模式在基层医院的创新实践
HCM,特别是其梗阻型亚型(HOCM)的诊断,长期以来都是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重大挑战。罗教授团队基于多年临床经验,创新性地开发了一套“基层适配型MDT诊疗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建立三级诊断体系:
初级筛查阶段强调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的精细化。团队设计了一套结构化问诊模板,重点挖掘四个关键维度:家族史、症状特征、体征表现以及诱发因素。在实际应用中,这套方法使基层医院的HCM疑似病例识别率提升了35%。
中级诊断阶段聚焦基层可及的检查手段优化。团队开发了“超声心动图诊断三要素”标准化操作流程:室间隔厚度测量、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比计算、左室流出道压差评估。为确保测量准确性,团队还制作了详细的超声切面获取教学视频,通过“云端质控系统”实时指导基层医师操作。
高级转诊阶段建立智能分诊机制。团队开发了基于临床指标的转诊评分系统(0-10分),当患者出现以下任一高危特征时立即启动转诊流程:室壁厚度≥30mm、左室流出道压差≥50mmHg、非持续性室速、晕厥史等。这套系统在重庆地区试点期间,提升了高危患者的转诊及时率。
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临床转化探索
合并心源性休克(AMI-CS)是心血管急症中最凶险的情况之一,其死亡率高达40%-50%。罗教授团队开发的机器学习预后预测模型,在保持临床实用性的前提下,实现了预测精度的显著提升。
在数据层面,团队构建了包含427例患者的标准化数据库,涵盖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等138个维度的数据。通过特征工程筛选,最终确定了6个最具预测价值的核心指标:血尿素氮、乳酸、收缩压、血钾、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血糖。这些指标均可在急诊室快速获取,保证了模型的临床可用性。
在算法层面,团队比较了极端梯度提升、随机森林、逻辑回归等7种机器学习方法,最终选择集成学习框架,通过堆叠集成学习(Stacking)策略融合多个基模型的预测优势。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对30天死亡率的预测(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89(95% CI 0.85-0.93),显著优于传统的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AUC 0.72)。
在应用层面,团队开发了可视化决策支持界面,实时显示各指标的风险贡献度。例如,当乳酸>4mmol/L时,系统会自动触发红色预警,并推荐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血管活性药物调整、机械循环支持等)。该系统目前在重庆5家医院试点,使AMI-CS患者的早期干预率从63%提升至88%。
高血压合并患者的精准用药策略
基于最新临床证据和指南更新,罗教授系统阐述了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优化治疗策略,重点强调了“双达标”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施路径。
血压管理方面,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将目标值下调至<130/80mmHg,这一调整基于多项重要研究证据:SPRINT研究显示强化降压(SBP<120mmHg)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5%;STEP试验证实老年患者也能从更严格的血压控制中获益。罗教授特别指出,降压策略应遵循“个体化、阶梯式”原则:对于一般患者,建议4周内达标;高龄(>80岁)或虚弱患者可延长至12周。
心率控制方面,指南首次明确将静息心率(55-60次/分)作为独立控制目标。这一推荐源于多项循证证据:BEAUTIFUL研究显示心率>70次/分的冠心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增加34%;SHIFT试验证实心率降低与心衰预后改善显著相关。罗教授团队参与的国内多中心研究也发现,心率每降低5次/分,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11%。
药物选择方面,BB+CCB的联合方案成为首选,其优势体现在三个层面:
机制上,比索洛尔(高选择性β1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过度激活减慢心率,氨氯地平通过阻断钙通道扩张血管,两者协同作用
循证上,中国1100万人真实世界研究显示,该方案使主要心血管事件(4P-MACE)风险降低,且非致死性心衰风险下降
实践中,固定复方制剂(如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将患者1年坚持治疗率提升明显
对于特殊人群,罗教授推荐差异化策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BB+RAS抑制剂”基础方案,稳定后加用CCB;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直接启用“BB+CCB”组合;合并糖尿病患者优先考虑RAS抑制剂为基础的方案。
结语
罗素新教授团队在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系列创新,从临床问题出发,通过技术创新解决问题,最终回归临床验证价值。在肥厚型心肌病诊疗方面,团队将高端MDT模式成功“移植”到基层土壤,创造了可复制的“技术下沉”经验;在心源性休克预测方面,机器学习模型实现了“数据驱动”与“临床智慧”的有机融合;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方面,基于最新证据的用药策略体现了“精准医学”的核心理念。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解决具体临床问题提供了方案,更启示我们:医学进步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多元方法;技术创新必须立足临床实际,服务患者需求;指南推荐应当平衡证据与经验,兼顾规范与个体化。未来,随着远程医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心血管疾病诊疗必将迎来更深刻的变革,而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将是应对一切变革的不变准则。
专家简介
罗素新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留美学者
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中国胸痛中心、心衰中心和心脏康复中心评审专家和执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20项
主编临床医学教材1部、副主编2部,发表论文100余篇、SCI 50余篇
擅长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等疾病的诊治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股票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