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长灵
“上午通过手机提交‘产业集群贷’申请,下午100万元就到账了,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小微企业江西东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进电源公司”)负责人裴小波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不久前,该公司获得了邮储银行新干县支行发放的创新金融产品贷款。这是邮储银行发放的江西首笔“产业集群贷”,标志着新干县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新路径。
这只是吉安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吉安市绿色贷款余额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23.9%,增速高出全省平均2.3个百分点。数字背后,一场以改革创新为犁、金融“活水”为源的深度耕耘,正将吉安的“生态家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沉睡资源“可量化”
金融赋能“两山”转化,首要破解生态资源“度量难”。吉安市政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以政策破局,密集出台《创新农村生产要素融资促进“两山”价值转化的工作意见》等系列文件,为山、水、林、田生态资源的价值评估与抵押融资铺设制度轨道。
在政策引导下,吉安市万安县率先完成生态鱼产业VEP(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评估,水域生态价值有了清晰“定价”。这一突破并非个例——从古村落的文脉价值到公益林的碳汇潜力,吉安正逐步构建覆盖全域的生态资源“价值坐标系”,让绿水青山有了可抵押、可融资的金融属性。
打通转化“新路径”
政策筑基之上,金融产品创新成为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关键管道。吉安市金融机构大胆探索,一系列全国、全省首创的绿色金融产品破土而出。“取水权贷”率先在吉安落地开花,随即被全省推广,让水资源使用权成为企业手中“流动的资产”;“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斩获全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为守护青山的林农引来资金活水;更有“VEP+担保贷款”模式,依托生态家底价值评估,为绿色项目注入稳定信心。
产品矩阵持续丰富。“农业低碳贷”聚焦智慧农业转型,“油菜期货综合保险”稳定种植收益……20余款特色产品,精准滴灌“两山”转化的多样需求。在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依托精准核算的生态文化价值,“VEP+古村贷”有力支持古建修缮与环境提升,让沉睡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焕发新生。
架设产融“连心桥”
好政策、好产品,更需好服务抵达“实体末梢”。吉安市着力构建“线上+线下”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畅通绿色项目融资渠道。
一方面,“产业集群贷”依托银行数字平台,融合大数据风控与产业链信用,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及时审批放款。在吉安市新干县,200余家小微企业进入“白名单”,覆盖箱包、电子、大米加工等特色产业,最高500万元额度有效化解融资慢、融资难。
另一方面,政府搭台推动政银企“面对面”。今年以来,市县联动举办对接活动30余场,370余个绿色项目对接成功,36亿余元信贷资金精准落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全市向碳减排领域发放贷款31.93亿元,居全省前列,为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
如今在吉安,从古村落因“VEP+古村贷”重现生机,到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让守护者得偿所愿,再到“产业集群贷”为中小微企业雪中送炭……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活水,已渗透进经济肌体的脉络深处,正为吉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通讯员任洪广对本文亦有贡献)
股票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