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两个国家被认为是冲突的主要策源地,那就是德国和日本。仅仅在1940年9月27日,这两国就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以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反对盟国的同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个协议的签署赋予了两国某种程度上的政治象征意义,他们之间实际上的战略和军事合作却几乎微乎其微,各自为政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毫无疑问是日本与德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地缘隔阂。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最东边,而德国则处在其最西边,彼此间隔着数千公里的距离。如果两国希望开展战略合作,无论选择哪条路线,都需要跨越整整半个地球的广袤空间。这种物理上的远离,在二战时期更是给计划中的活动带来了无比的困难。即便是放到现代,两个军事强国横跨如此遥远的距离展开有效合作也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然而,德国与日本的关系并非完全没有机会进行战略上的合作。举例来说,在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全面入侵苏联之际,德国曾多次希望日本能够在远东地区对苏联发动攻击。这本可成为德日两国在二战时期进行战略合力的绝佳时机,然而,最终由于两国在战略诉求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一合作方案也随之落空。
展开剩余58%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和日本都是资源和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为了支持战争的持续进行,他们都急于夺取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德国把目光投向东欧及高加索地区,这些地方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炭和铁矿石,然而这些地区则被苏联所控制。因此,德国必须选择与苏联交战,否则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英美两国对于海上贸易的封锁之中。另一方面,日本则看向东南亚,这一地区同样资源丰富,但却被美、英、荷三国控制。因此,在当时的情境下,日本更倾向于南下征战东南亚,而非北上协助德国对付苏联。
就算放在资源与能源的困境之外,即使日本愿意与德国共同夹攻苏联,这种战略合作的效果也未必理想。即使两国成功对苏联实施包围,日本从战果中所获得的利益也仅仅是西伯利亚的偏远荒野,而德国则能够轻松占有苏联的核心区域。显然,日本不愿承担这种风险极高、收获极低的军事安排。
此外,当德苏战争爆发时,日本已经将大量军队派遣至中国战场,为了自身利益无法脱身。若强行抽调大量兵力向北进攻苏联,对日本来说无疑是得不偿失,既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只能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除了东西夹攻苏联的构想之外,1942年德国和日本曾短暂地探讨过通过印度洋进行战略协作的计划。然而,日本在提出这一计划时要求德方接受其与苏联停战的协议,德国对此表示拒绝,导致这一战略合作再次泡汤。在整个二战过程中,德日两国由于遥远的地理隔阂和根本相悖的战略利益,尽管签署了同盟协议,却始终未能实现任何有效的战略合作或联合作战。这样的历史背景,深刻反映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与潜在的冲突。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