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萌张芗逸
日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成绩单”。从各省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规模稳中有增,呈现外贸大省挑大梁、沿边省份潜力释放、中西部地区增势良好的特点。
从同比增速来看,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同比正增长,河南、湖北、青海、新疆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跑赢2.9%的全国平均线。其中,青海上半年进出口总值增长57.7%,在上述31个省份中排名第一。
“各省上半年外贸顶住了外部环境压力,展现出强大的增长韧性与发展活力,为我国经济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外贸大省发挥“压舱石”作用
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取得了亮眼成绩。海关总署7月14日发布数据显示,以人民币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79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9%。广东、江苏、浙江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总值分别为45491.5亿元、28148.5亿元、27326.9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出口方面,广东2025年上半年出口总值28908.3亿元,排名第一;浙江20734.2亿元,排名第二;江苏18809.1亿元,排名第三。进口方面,广东2025年上半年进口16583.1亿元,排名第一;北京进口12307.5亿元,排名第二;上海进口11976.6亿元,排名第三。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7月14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上半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进出口值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64.1%,同比增长4.8%,高出全国整体增速1.9个百分点,拉动进出口整体增长3个百分点。
宋思源表示,广东、江苏、浙江等外贸大省的引领作用凸显,充分发挥了外贸“压舱石”作用,为全国外贸稳定增长作出巨大贡献。这些大省凭借完善的产业体系、强大的企业竞争力和便捷的物流交通等优势,持续巩固着外贸领先地位。
中西部省份潜力逐步释放
分区域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西部省份潜力逐步释放,四川、河南等中西部省份进入进出口总值前十名。
在外贸规模稳中有增的同时,各省的外贸发展也呈现出产业结构优化、特色产品激增的特点。以青海为例,新能源产品成为其核心增长极,上半年出口18亿元,同比增长5.6倍。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出口14.4亿元,增长32倍。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证券日报》表示,以青海为代表的部分内陆或沿边省份外贸实现高速增长,也体现了新兴市场开拓、政策驱动和边境贸易潜力释放的新趋势。此外,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落实跨境贸易便利化和区域自贸政策,积极拓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市场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动外贸多元化等多重因素共同支撑了中西部省份外贸的快速崛起。
以西藏为例,今年上半年,西藏自治区贸易伙伴拓展至110个国家或地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32.7亿元,同比增长18.1%。
在宋思源看来,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营商环境、资源要素等不断完善,青海、河南等外贸“黑马”省份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优势、开拓新市场,通过挖掘自身特色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开拓新市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方式,有效强化了国内外市场联系,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全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
积极布局培育新动能
下半年,推动外贸稳量提质仍是各省份重点关注的工作。“下半年各地应加快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协同效率,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通过梯度化产业布局和共享展会资源,共建新兴市场通道,拓展新兴市场,稳定外贸出口的国际份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建议。
洪勇表示,下半年,各省份应形成内陆与沿海、东部与西部协调共进的格局。一方面,外贸大省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要持续完善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加强与外贸大省的产业链协作,打造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贸易新布局。
宋思源建议,各省要探索和推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同时,加强政策协调和经验交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
股票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